被譽為“高原雄鷹”的全國唯一在編民兵騎兵連——阿克蘇地區(qū)拜城縣老虎臺鄉(xiāng)民兵騎兵連,在平均海拔2000多米的山地上已駐守60載,每一代騎兵賡續(xù)的不僅是紅色基因,更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生生不息的血脈相連。
一紙經(jīng)方傳千古,一縷藥香潤古今。在中醫(yī)藥文化日益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重要力量的當下,新疆也深入發(fā)掘中醫(yī)藥寶庫中的精華,弘揚中醫(yī)藥文化,在中醫(yī)藥文化傳承與資源保護方面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莫爾寺遺址是我國早期大型地面佛寺和佛教中國化的典型代表,它實證了漢至唐時期中央政權對西域的有效管轄和宗教管理。在佛塔的演變中幫助人們深入認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fā)展歷程,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邂逅巴扎,邂逅美美與共的新疆;走進巴扎,走進包容開放、和諧繁榮的新疆。在買與賣之間,在來與往之中,各族群眾情感在互動中升溫,信任在互動中締結。發(fā)生在這里的每一次交易、每一個微笑、每一段交流,都如同跳動的音符,匯聚成一曲團結奮進的和諧樂章。
北庭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見證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記錄著歷史上各族群眾共同開發(fā)建設保衛(wèi)祖國邊疆的故事。在一代代文博工作者對遺址的深挖、活化利用下,各族群眾得以在觸摸歷史中感知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在思接千載中讀懂“何以中國”。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庫爾勒市梨香小學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孩子們啟智潤心、培根鑄魂。在這里,孩子們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如何珍惜民族團結。他們像一顆顆小小的種子,在學校的培育下,逐漸成長為參天大樹。
在伊寧市,手風琴早已超越了藝術本身,成為各族群眾情感交融的紐帶,這里的手風琴藝術,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生動展現(xiàn),各民族琴聲的共鳴,將各族群眾的心緊緊相連,共同鑄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實基石。
有明確奮斗目標形成的團結是最牢固的團結,依靠緊密團結進行的奮斗是最有力的奮斗。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重油開發(fā)公司將“產(chǎn)業(yè)戍邊、能源報國”作為全員共同追求,讓民族團結的石榴花、為國奉獻的寶石花在祖國西部邊陲并蒂綻放。
家與國,自古就是一個整體。有國才有家,家和國興旺。在廣袤的新疆大地上,民族團結早已融入千家萬戶,各民族親密無間的兄弟情誼留下了許多歷史佳話。各民族情感相親,是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堅強紐帶,也成為不斷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人心基礎。
在托格日尕孜村,變的,是日益繁榮的振興景象;不變的,是代代相傳愛黨愛國的真摯情感。
保定學院支教老師們以微光,影響著且末的未來。不以山海為遠,不以日月為限,一批又一批保定學院支教老師背起行囊奔赴且末、扎根且末,以教育托舉各族少年夢想,讓青春之花與團結之花在且末并蒂綻放。
2024年“祖國情·中華行”新疆青少年暑期研學班活動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在愛國之旅中,在孩子心靈深處播下了熱愛祖國、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有效推動各民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首屆中國新疆民間藝術季在天山南北掀起熱潮,各族群眾和民間藝人一起踏歌起舞,在一項項可感可知、有形有效的民間藝術中,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嵌入心中、融入血脈、鑄入靈魂。
文學是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對于堅定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起著獨特的“文以載道”作用。在中國文學的百花園中,少數(shù)民族文學斑斕多彩、別具風格,是中國文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第十三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新疆3位作家(翻譯家)獲獎,他們的作品鮮明印證了民族文學的歷史使命,深切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越鑄越牢。
近日,人文歷史紀錄片《新疆抗戰(zhàn)啟示錄》在北京衛(wèi)視播畢,這部“啟示錄”生動地展現(xiàn)了新疆作為抗戰(zhàn)大后方,傾盡全力為救亡圖存的正義之戰(zhàn)提供堅強保障??箲?zhàn)時期新疆各族民眾圍繞支援抗戰(zhàn)所做的一切,體現(xiàn)著強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新疆廣袤的大地上,踏入籃球場的那一刻,球員之間就不分職業(yè)、身份、民族,投球與搶籃板是攻與守的藝術,運球與搶斷是彼此征程的使命。在一場場比賽中,球員們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在比賽中贏得深厚情誼。
在哈密市,左宗棠愛國主義精神不只停留在歷史、停留在紙張,早已成風化人,融入城市風貌、融入市民生活、融入文化空間。
18年來,周麗娜將自己的愛播種在帕米爾高原,這片土地同樣以愛回饋,擁她入懷,讓那個懷揣希冀而來的姑娘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周麗娜說:“既然你選擇了,就要學會付出,而且要學會尊重,你尊重別人就會得到別人的尊重?!?/p>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古街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一條老街,承載著一座城的文化記憶,折射著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進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把老城區(qū)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tǒng)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huán)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xiàn)代生活融為一體?!?/p>
色彩斑斕、款式獨特的絲路霓裳,無聲描述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文化交相輝映的歷史,通過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正以新的面貌大放異彩,成為增強文化自信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