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連麥丨讓各族群眾盡享家門口的“文化大餐”
2024-02-01 23:02:19 來源: 天山網-新疆日報原創(chuàng)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謝慧變 姚剛
■全區(qū)已建成圖書館分館1018個、文化館分館1156個,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512個,建成文化大院598個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進社區(qū),擴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覆蓋面,構建城市“10分鐘文化圈”
■因地制宜建設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文化廣場、鄉(xiāng)村戲臺、非遺傳習場所等主題文化功能空間,打造鄉(xiāng)村“半小時文化圈”
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將開展文化科技惠民活動作為2024年十件民生實事之一。如何創(chuàng)新文化服務內容、延伸文化服務觸角,讓各族群眾盡享家門口的“文化大餐”?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連線代表委員、相關部門負責人和群眾,共話文化如何更好惠民。
群眾期待 內容更多元 參與更便利
新疆圖書館“文化潤天山 春聯進萬家”系列活動現場。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謝慧變攝
“寫春聯、剪窗花、送祝?!?月1日,新疆圖書館“文化潤天山 春聯進萬家”系列活動正在進行。藝術家們現場揮毫寫“春”、潑墨送“福”、剪紙納“新”,吸引了不少讀者駐足。
烏魯木齊市民劉丹看得專注,并不時為上初中的孩子講解剪紙的相關知識。
劉丹家住新疆圖書館附近,是這里的??汀!坝锌站蛶Ш⒆舆^來,聽聽講座、看看展覽、讀讀書,來的次數多了,明顯感覺孩子可以靜下來看書,也喜歡上了閱讀。”劉丹說,這種氛圍的熏陶很重要。
劉丹說,可以明顯感受到文化活動越來越豐富,希望活動內容能夠更豐富些,參與也能夠更便利。
代表委員建議 內外協(xié)同 擴大公共文化“服務圈”
文化是體現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資源。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離不開多元公共文化產品供給。
如何豐富公共文化產品有效供給?自治區(qū)政協(xié)委員、自治區(qū)文聯音樂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曹馨予建議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豐富文化交流內容,擴大有效供給,促進文化多元發(fā)展。強化文化交流合作,為新疆文化人才提供更多學習與交流的機會,同時更加關注對基層文化人才的培養(yǎng)。
文博單位是提供公共文化產品的重要場所。“建議博物館通過創(chuàng)新策展等方式,加強對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闡釋與傳播,將優(yōu)質文化內容主動輸送到基層,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弊灾螀^(qū)政協(xié)委員、自治區(qū)博物館研究館員阿迪力·阿布力孜說,要巧用數字化敘事形式,講好傳統(tǒng)文化的精彩故事。
阿迪力·阿布力孜委員認為,文化服務應做得更實更細一些,比如以居民“點菜”、政府“買單”的形式配送公共文化,開展有針對性的定制服務,讓各族群眾享受到更加“可口”的“文化大餐”。
公共文化“服務圈”如何更好延伸至各族群眾身邊?自治區(qū)人大代表、庫車市文化館副館長買買提·居買建議,充分發(fā)揮基層文化陣地作用,根據群眾實際需求靈活調整,只有時間對上群眾的表、內容對上群眾的心,才能最大限度服務群眾。
自治區(qū)文化和旅游廳 創(chuàng)新方式讓文化惠民觸手可及
文化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因素。各族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很大一部分來自隨處可見的文化設施。
近年來,新疆不斷完善文化設施布局,構筑公共文化空間新格局。目前,全區(qū)已建成圖書館分館1018個、文化館分館1156個,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512個,建成文化大院598個。
“以自治區(qū)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為代表的一批場館接待人次持續(xù)攀升,優(yōu)質服務與高顏值并行,成為網紅打卡地?!弊灾螀^(qū)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王潔說。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王潔介紹,今年圍繞完善城鄉(xiāng)公共文化服務協(xié)同發(fā)展機制,我區(qū)將進一步健全區(qū)、地、縣、鄉(xiāng)、村五級文化服務網絡,豐富公共圖書館館藏文獻和美術館藝術作品,提升館藏利用率。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進社區(qū),擴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覆蓋面,構建城市“10分鐘文化圈”。
為強化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充分發(fā)揮文化陣地凝聚人心和引領群眾的作用,今年我區(qū)還將加強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因地制宜建設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文化廣場、鄉(xiāng)村戲臺、非遺傳習場所等主題文化功能空間,打造鄉(xiāng)村“半小時文化圈”。
“互聯網也是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與百姓零距離的有效平臺?!蓖鯘嵳f,今年將大力推廣互聯網+公共文化,統(tǒng)籌推進智慧圖書館、公共文化云服務體系建設。持續(xù)推動公共文化機構數字資源建設,重點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加強對文化遺產等特色公共文化資源的高清采集和可視化展示,以高質量公共文化供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