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和舞蹈的身體,最美麗

2023-08-02 10:42:01    來源: 天山網(wǎng)-新疆日報原創(chuàng)

  韓子勇

  禮樂文明與中華樂舞

  中華文化是禮樂文化。圣人制禮作樂,禮序乾坤,樂和天地,教化天下,“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禮記·樂記》)。禮是天經(jīng)地義,是最重要的秩序儀規(guī);樂是世間最美的聲音,是道德彰顯?!爸居诘?,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這個“藝”,狹義即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

  禮和樂,即情和理,概括了人之為人最重要的兩個方面。禮和樂,在我們的文明中是連起來讀的。我們更強調禮和樂的統(tǒng)一性,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把它看成整體,不是二元對立,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中華民族崇尚天人合一、情理合一,“孤陰則不生,獨陽則不長”(《幼學瓊林》),失禮之情與失情之禮,皆非至情至理。李澤厚講“情本體”,“情”在我們的文化中,是本體論的一部分。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篇》),詩禮樂舞是合一的,這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特征。中華樂舞,源遠流長。沿著黃河的盤龍虬枝,從九千年前賈湖的骨笛悠揚,到蔚為大觀的仰韶彩陶,再到青海的舞蹈彩陶盆,我們仿佛看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尚書·舜典》);看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詩序》),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也是詩、歌、樂、舞的總集;繼續(xù)向西,在新疆呼圖壁縣的康家石門子巖畫——這個一處巖壁上集中了最多舞蹈圖案的地方,我們看到了中華樂舞的生動繁茂,它和黃河岸邊的舞蹈彩陶盆一樣,其舞蹈語匯同樣具有“詞根”的意味:上肢的左右起伏旋轉,讓人聯(lián)想到后來的胡旋舞、秧歌等,有龍行之象。

  西域是中華樂舞繁盛之地

  河出昆岡,玉出昆岡,樂出昆岡。

  自古以來,新疆以歌舞名世,地處絲綢之路要沖的西域,是古代東西方音樂舞蹈交匯之地。相傳黃帝的樂官伶?zhèn)?,裁昆侖之竹為笛,模擬鳳鳥鳴叫,造制律呂(《呂氏春秋·古樂》)。周穆王西巡昆侖,與西王母瑤池宴飲,《白云謠》與《黃竹歌》,歌舞唱答,樂而忘返,依依惜別(《穆天子傳》)。在唐代,西域歌舞達到鼎盛,玄奘法師稱龜茲“管弦伎樂,特善諸國”。百萬人口的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來自西域者近十萬,除胡商、胡僧外,最多的便是西域來的歌舞樂人,宮廷大樂,西域尤多。“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法曲》)。唐代樂舞,吹拂著濃郁的西域風,西域曾是中華樂舞的繁盛之地。唐宋以后,斗轉星移,海上絲綢之路興盛,伊斯蘭教東傳西域,西域漸趨沉寂。特別到了近代,百業(yè)凋敝,民不聊生,民間歌舞藝人自顧不暇、自生自滅。直至新中國成立前,當?shù)匾褯]有精通樂理、能聽唱記譜、有研究能力的現(xiàn)代歌舞人才。

  中華樂舞體現(xiàn)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

  包括西域樂舞在內(nèi)的中華樂舞,突出體現(xiàn)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無論是漸得實證的神話傳說、大量的出土文物,還是浩如煙海的史料文獻、琳瑯滿目的巖畫、壁畫……中華樂舞融入中華生產(chǎn)生活,呈現(xiàn)出源遠流長、萬方樂奏、多元一體、生生不息、禮樂合一、以樂化人的社會景象。中華樂舞興衰變遷的悠長曲線,又總是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民族融合、交往交流交融的發(fā)展軌跡高度一致。每當中華民族取得重大進步、邁入太平盛世的時候,也正是中華樂舞“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最為彰顯的時候。中華樂舞強烈的歷史表征特點,構成了反映民族身心狀態(tài)的審美尺度、藝術符碼和精神曲線。

  絲綢之路,也是中華樂舞之路,它極大地擴展了中華樂舞的世界聯(lián)系和歷史影響,驚人地合乎“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突出特性的概括提煉。新疆各族人民的樂舞天賦,在黨的陽光照耀下真正得到施展。一首傳唱至今的歌曲唱道:“越過重重艱難險阻,跨過無數(shù)高山大海,戰(zhàn)勝嚴冬驅散風雪,迎來百花盛開。萬里長空云消霧散,陽光多么燦爛,受苦的人兒喜笑顏開,在這解放的時代”(《解放的時代》,鐵依甫江作詞,于山江譜曲),古老的西域樂舞,在新中國、在新時代,排浪般煥發(fā)璀璨的光彩,進入最好的歷史時期。

  黨領導新疆樂舞傳承保護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

  以木卡姆為例。木卡姆來源于漢唐大典,是典型的樂舞藝術。每部木卡姆的第一部分,至今仍叫“穹乃額曼”(大曲),它在木卡姆的三部分構成中,篇幅最長,歷史也最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新疆各族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壓迫之外,還遭受著宗教神權的嚴重壓榨,伊斯蘭經(jīng)學教育一統(tǒng)天下,排斥樂舞文化,現(xiàn)代教育發(fā)育遲緩。到新疆解放時,偌大的新疆,竟無懂樂理、能聽唱記譜、有研究能力的專業(yè)人才,民間樂人顛沛流離、自生自滅。承續(xù)了漢唐大曲遺韻的木卡姆樂舞藝術,此時已命若游絲,瀕臨人亡藝絕之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和關心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文化事業(yè),在百廢待興、建設新中國過程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新疆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搶救保護工作,口頭傳續(xù)、瀕臨消失的民間文化珍寶得以重生。以萬桐書為代表的學者,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放棄優(yōu)渥的環(huán)境,奔赴新疆,不避艱辛,扎根邊疆,和新疆的各民族藝人、專家一道,為搶救、記錄、整理和研究木卡姆樂舞藝術奉獻終身。

  “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毛澤東《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是新中國、是“解放了的時代”,為新疆的民族藝術帶來命運的轉機——黨中央、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指示文化部派專家來疆,搶救奄奄一息的木卡姆藝術,為熱愛歌舞的新疆人民派來了以萬桐書為代表的音樂學家,古老的木卡姆,枯木逢春,重新回到人民中間。1951年3月,春寒料峭,肩負著中央的囑托和新疆人民的期盼,萬桐書等一大批音樂家來到新疆。他們一干就是一輩子,跋涉在戈壁和綠洲之間,用生命的甘泉重新匯聚出木卡姆的海洋?!耙宦暫螡M子,雙淚落君前?!边@功垂千古的壯舉——搜集、記譜、翻譯、整理和出版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十二木卡姆錄音,使中華音樂瑰寶——木卡姆重新回響在天山南北。

  類似搶救木卡姆的故事,在新疆不勝枚舉。新疆每一項傳統(tǒng)藝術遺產(chǎn),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得以傳承和發(fā)展的。新中國成立前,新疆沒有一家專業(yè)的藝術機構,沒有現(xiàn)代意義的舞臺藝術,藝術教育、藝術研究、藝術媒介更是一片空白。那些極富天分的民間藝人,大多沒上過學,更談不上專業(yè)藝術教育,都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習得一技之長,從此賣藝為生,養(yǎng)家糊口,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新疆和平解放之后,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和新時代,縣縣設有文化藝術機構、專業(yè)藝術團體,新疆的民族藝術,特別是歌舞藝術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名家名作層出不窮、獲獎不斷,赴國內(nèi)其他省份和國際廣泛交流,“歌舞之鄉(xiāng)”的美譽再次響徹神州大地。木卡姆藝術成功列入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chǎn)代表作”,成立木卡姆藝術團、研究中心和木卡姆學會,先后在新疆設立6個木卡姆傳承中心,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木卡姆主題的藝術作品。剛剛開幕的“第六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jié)”,是中國唯一的、專門以樂舞藝術為主題的國際性舞蹈盛會,國內(nèi)外舞蹈團體的優(yōu)秀作品輪番上場,登臺獻藝,歌如潮、舞如海,新疆人民又迎來舞蹈的盛宴。

  抒寫中華樂舞新篇章

  在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過程中,新疆樂舞藝術大有可為。以樂化人、以舞和人,歌唱和舞蹈的身體最為美麗。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歸根到底是中華文化的復興。在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中華樂舞不僅是社會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展現(xiàn)出文旅融合的無限潛力。浸泡在樂舞海洋里的壯麗山河,洋溢著青春升騰的生命力量,構成新疆魅力和氣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匯聚起八方游客來新疆壯游的沖動。

  在走向現(xiàn)代文明的大道上,在城市化、數(shù)字化、智能化的今天,站在遠眺的山巔,中國人的心理需求、生活方式正發(fā)生美妙的轉換:一手伸向星辰大海的未來,一手牽住五千年文明釀就的濃濃鄉(xiāng)愁,這也為城鄉(xiāng)融合、鄉(xiāng)村振興和文化傳承發(fā)展,提供強大的勢能,創(chuàng)造無限的契機。

  在時代的舞臺上,中華樂舞一定會不斷綻放現(xiàn)代文明新光彩。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 古麗革乃·艾爾肯 ]
營業(yè)執(zhí)照注冊號:91650102766838851Y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5120170002
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新B2-20050008 新公網(wǎng)安備 65010202000013號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3108311 新ICP備11000096號
舉報熱線: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舉報電話: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m.eui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網(wǎng)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