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丨從伏爾加河到天山:萬里東歸 心心相“印”

2025-04-24 10:28:10    來源: 天山網(wǎng)

  這是一段讓無數(shù)國人淚目的歷史。

  公元1771年,17萬土爾扈特人從伏爾加河畔啟程,穿越萬里戈壁,飽受各種蹂躪,用鮮血蹚出了一條無悔的歸國路。當衣衫襤褸的7萬幸存者抵達伊犁河畔時,他們捧出完好無損地保存了300多年的中國中央政府賜給他們的身份憑證。而他們心心念念盼來的,是時隔300多年的又一憑證——

  土爾扈特銀印,又稱虎鈕方形銀印,是國家一級文物。銀印為方形,邊長10.7厘米,厚3.1厘米,通高9.8厘米。印背上為一虎鈕,印的邊款鐫刻漢文“乾隆肆拾年玖月,禮部造”,底部則鐫刻滿文和蒙文,不同官職的銀印底部文字不同。

  新疆博物館展出的土爾扈特銀印。天山網(wǎng)-新疆日報記者趙梅攝

  新疆博物館目前展示的這組土爾扈特銀印,其中一枚銀印是清政府頒發(fā)給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的官印,底部印文譯為“忠誠的舊土爾扈特部英勇之王”;有兩枚是頒發(fā)給盟長的官印,譯文分別為“忠誠的舊土爾扈特北部盟長之印”和“忠誠的舊土爾扈特南部盟長之印” ;另有幾枚是頒發(fā)給旗長的官印,譯文分別為“管理舊土爾扈特部南右旗札薩克之印”“管理舊土爾扈特部南左旗札薩克之印”“管理舊土爾扈特部南中旗札薩克之印”“管理舊土爾扈特部東左旗札薩克之印”……這些銀印不僅見證了土爾扈特部反抗沙俄壓迫、重歸故土的歷史,更見證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史載,18世紀,土爾扈特部長期受沙皇俄國壓迫欺辱。公元1771年,思念家鄉(xiāng)的土爾扈特部在首領渥巴錫的帶領下毅然踏上東歸之路?;丶业穆房部榔D險,他們遭遇沙俄軍隊的追殺,飽受瘟疫疾病及惡劣環(huán)境折磨,一路大量減員。但這些都不能動搖土爾扈特人歸鄉(xiāng)回家的決心。當衣衫襤褸的東歸隊伍終于到達伊犁河畔時,出發(fā)時的17萬人僅剩7萬余人。

  首領渥巴錫在見到伊犁將軍伊勒圖時,獻出了一枚被部族完好保存了300多年的玉印——這是一枚明代中央政權(quán)冊封給土爾扈特部先輩的印章。幾年后,清政府頒授給土爾扈特部銀印,作為他們歸屬身份的憑據(jù)。相隔365年,白云蒼狗、滄海桑田,玉印與銀印“心心相印”,這既是土爾扈特部自古接受國家中央政權(quán)管轄的證據(jù),也是他們對自身作為中華兒女身份的認同,更是中國歷代中央政權(quán)對西域地區(qū)行使有效管轄治理,造就推動各民族之間不斷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注釋。

  游子歸家,何以為繼?當時清王朝的賑恤與安置等管理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為讓土爾扈特部安心定居、恢復生產(chǎn),史載清政府從陜西、甘肅、寧夏等地調(diào)撥大量銀錢、牲畜、皮草等給予幫助。又將各部分批安置在新疆各個水草豐茂、氣候適宜、資源豐富的地方游牧,如巴音布魯克草原、開都河流域、今天的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等。土爾扈特部至此重新扎根祖國,掀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一方銀印,刻下的是歸屬,承載的是認同;它是一條血脈的尊嚴的象征,更是一個民族始終“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意識的具象化。也正是這種穿越時光的共同體意識,造就出東歸萬里、心心相印的歷史壯舉,它將一種信念以比印鑒更為深刻地方式刻進中華兒女的基因當中,代代相傳。那就是——祖國,永遠是我們最溫暖的家。

監(jiān)制:丁濤、杰文津

統(tǒng)籌:馮婷、喻鵬濤

策劃:葛惠芹、廖映月

編輯、制圖:趙靜

出品:新疆日報社(集團)

指導單位:中央網(wǎng)信辦網(wǎng)絡傳播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黨委網(wǎng)信辦

協(xié)作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物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博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

支持單位: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基金會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 廖映月 羅曉麗 馬新玲 ]
營業(yè)執(zhí)照注冊號:91650102766838851Y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5120170002
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新B2-20050008 新公網(wǎng)安備 65010202000013號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3108311 新ICP備11000096號
舉報熱線: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舉報電話: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m.eui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