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陲,那一株株勁挺的“胡楊”——寫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70周年
2024-11-04 12:34:47 來源: 光明日報
兵團工業(yè)用番茄年產250萬噸,加工能力60萬噸,出口量居全國首位,生產規(guī)模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資料圖片
9月25日,棉花種植戶駕駛采棉機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九〇團采收新棉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洋攝
兵團工業(yè)用番茄年產250萬噸,加工能力60萬噸,出口量居全國首位,生產規(guī)模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資料圖片
【攜手奔赴現代化的明天】
“一寸一滴汗、一步一呵哼……”70年前,鑄劍為犁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走進了茫茫荒原。
騾馬缺乏,戰(zhàn)士們就這樣用扛過槍桿的肩膀拉起了沉重的犁鏵,那灑下的汗滴,翻起的泥土,為新中國屯墾戍邊事業(yè)打下堅實的根基。
“誰言大漠不荒涼,地窩房,沒門窗;一日三餐,玉米間高粱;一陣號聲天未曉,尋火種,去燒荒?!边@是他們當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今天,再看這片土地,恍若隔世——
春播有精量播種機,夏管有植保無人機,秋收有自走式打包采棉機,冬忙有“科技范”十足的設施大棚……
當年的那些地窩子呢?早已不見了蹤影,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樓、成片的廠房……
既是國土的衛(wèi)士,又是生態(tài)的衛(wèi)士;從經營農業(yè)到經營城市。成立至今,兵團在沙漠邊緣、風頭水尾開墾農田2000多萬畝,糧食年產量從7萬噸增長到400萬噸,建起12座城市、65個建制鎮(zhèn)。
走過70年,兵團已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一
“白雪罩祁連,烏云蓋山巔,草原秋風狂,凱歌進新疆?!?949年10月,解放軍戰(zhàn)士唱著雄壯的戰(zhàn)歌,浩浩蕩蕩挺進新疆。
“你們現在可以把戰(zhàn)斗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當祖國有事需要召喚你們的時候,我將命令你們重新拿起戰(zhàn)斗的武器,捍衛(wèi)祖國?!?952年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向十萬駐疆將士發(fā)出號令。
1954年10月7日,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中國屯墾戍邊就此翻開新的一頁!
屯墾戍邊,古已有之?!靶⑽湟酝吞锒ㄎ饔颉?,2000多年來,西域屯墾戍邊,便沒有停止過。然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卻賦予屯墾戍邊新的內容,讓這一偉大事業(yè)有了更絢爛的色彩。
沙漠邊緣、邊境一線,從炮火硝煙中走出來的戰(zhàn)士,把作戰(zhàn)地圖換成生產規(guī)劃圖,開始了一場對亙古荒原轟轟烈烈的改造。
“勞動的熱情高又高,生產運動猛烈地開展,困難把我們嚇不倒……”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二樓展廳內,看著眼前的“莫特斯”拖拉機,91歲的老軍墾金茂芳熱淚盈眶,哼唱起《戈壁灘上蓋花園》。這是刻在軍墾人骨子里的旋律!
“開荒種地,最初靠的是‘坎土曼’(一種圓形大鋤頭),王震司令員領著我們干,破棉衣都濕透了?!闭f著說著,金茂芳“秀”了起來,“后來引進了拖拉機。我,就是咱兵團第一代女拖拉機手!”
她有資格“秀”——這個倔強的女子,曾創(chuàng)下一項紀錄:一天播種120畝地。
正是在兵團將士的忘我勞作下,荒原變成了綠洲,戈壁化作了良田。
“十萬雄師到天山,且守邊疆且屯田;塞上江南一樣好,何須爭入玉門關?!睍r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副政委的張仲瀚賦詩抒懷。
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第一師十二團五連的棉花地旁,種植戶陳春飛小心地疊起地膜下的滴灌帶。
“這玩意,原來只在報紙上見過?,F在,咱兵團的田里到處都是。相比大水漫灌,滴灌每畝能少用100多噸水,還能多產30來公斤棉花呢。”陳春飛說。
發(fā)展綠洲農業(yè),水是生命線。以前滴灌技術,只有少數發(fā)達國家擁有。“上世紀90年代,兵團把好多個學科的專家組織到一起,對節(jié)水滴灌技術和設備進行聯合攻關。這不,咱也搞出來了,還走出了國門!”新疆農墾科學院研究員周建偉娓娓道來。
目前,兵團已建成全國最大的節(jié)水灌溉示范基地,自主研發(fā)的膜下滴灌和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在我國1.3億畝土地,并輸出到18個國家和地區(qū)。
“鐵牛”耕種、無人機巡田、物聯網監(jiān)測蟲情……新疆農墾科學院機械裝備研究所副所長盧勇濤如數家珍:“兵團種植業(yè)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超過95%。”
兵團農業(yè),正向全鏈條的現代化邁進。與此同時,兵團工業(yè)也實現了蝶變。
新中國成立前,新疆工業(yè)一窮二白。有人戲謔:“輕工業(yè)是烤馕,重工業(yè)是釘馬掌?!?/p>
八一鋼鐵廠是兵團率先建起來的工業(yè)企業(yè)之一。
上世紀50年代初,新疆軍區(qū)學工隊隊員晏章華參加了八一鋼鐵廠的創(chuàng)建。
“在零下四十來度的天氣里,我們刨冰化雪、爭分奪秒。把礦石敲碎,全靠榔頭砸;給高爐加料,得戰(zhàn)士們一筐筐從爐頂往下倒……”91歲的晏章華回憶道,“第一爐鋼煉出來的時候,我們圍在高爐前又唱又跳,很多人激動得哭了?!?/p>
“要知道,新中國成立前,新疆每5戶人家才有一把‘坎土曼’,每3戶人家才有一把鐮刀?!标陶氯A頓了頓,繼續(xù)說,“我們徹底結束了新疆缺鐵少鋼的歷史!很長一段時間,國內拖拉機的犁鏵片,都是咱八一鋼鐵廠生產的!”
今天的八一鋼鐵廠,又是怎樣一番景象?機器人配合著工人上料、激光切割、數據監(jiān)測。源源不斷下線的產品被裝上貨車和班列,發(fā)往各地……
“簡直翻天覆地??!”中控室內,看著忙碌的生產線,晏章華感慨萬千。
八一鋼鐵廠、八一面粉廠、八一棉紡織廠、新疆水泥廠……在兵團人的孜矻推進下,一批批工業(yè)企業(yè)先后竣工投產,新疆現代工業(yè)的基礎由此奠定。
深秋時節(jié),老軍墾王喜英和孫女登上得仁山,第十師北屯市的風光盡收眼底:青碧的玉帶河穿城而過,河畔成片的樓房錯落有致,林立的吊塔展現出這座城市蓬勃生長的氣象……
王喜英是北屯的第一批建設者,她和孫女嘮起了往事:1958年秋,張仲瀚將軍為十師指揮部選址,將駐地命名為“北屯”,意思是最北邊的屯墾部隊?!拔覀儎倎砟菚海@里荒涼得很,到處是雜草,風一刮,滿天都是黃沙。”
現在的北屯,已成為新疆北部的物流、交通中心,還因“百湖之城”的風光,吸引著五湖四海的游客前來打卡。
北屯,只是兵團經營城市的一個縮影。石河子、五家渠、阿拉爾、圖木舒克、鐵門關、雙河、可克達拉、昆玉……一批批現代化城鎮(zhèn)在沙漠邊緣拔地而起。
改變這片荒原的,不僅有綿亙無邊的條田、挺立的工廠、現代化的城鎮(zhèn),還有那滋潤人心的文化。
化彩妝、貼片子、梳大頭、戴頭面、穿戲衣……顧不得舟車勞頓,兵團豫劇團青年演員張培培又扮上了。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閑……”這樣的演出,從一個團場唱到另一個團場,每年下基層就有200多次。
演出剛結束,一位老人來到后臺,握著張培培的手說:“我也唱過豫劇。兵團當年把豫劇引進新疆,沒想到你們現在搞得這么好?!?/p>
如今兵團的演出團隊中,各大劇種都有;圖書館、美術館、團場綜合文化活動中心、連隊文化活動室星羅棋布……
“物質基礎雄厚,文化生活富足,兵團不僅是發(fā)展先進生產力的示范區(qū),還是發(fā)展先進文化的示范區(qū)哩。”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藍燕飛說。
二
周末,劉超約上好友,直奔石河子市南郊的將軍山遼疆生態(tài)公園。到了半山腰的觀景臺,他忍不住停了下來。那湛藍的湖水、蔥郁的銀杏林,還有上躥下跳的小動物,總讓人流連忘返……劉超是個“兵三代”,在朋友眼里,他是兵團的“百科全書”。
“以前,這里能種活的,只有新疆白榆、新疆白楊。再看現在,樟子松、云杉、榆葉梅、黃刺玫、鳶尾、芍藥……外省有的,咱這兒都有!”劉超說。
變化的,豈止是石河子。從點到線,從線到片,今天,凡團場所在地,均是一片綠色。連塔克拉瑪干沙漠也出現了一片一片新綠。
塔克拉瑪干,維吾爾語意為“進去出不來”。曾經,國外一支探險隊從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英爾曼,踏進這片令人望而生畏的大漠,結果只有一人僥幸逃出。
1963年,著名詩人郭小川在英爾曼一帶采風時,寫下一首《在大沙漠中間》:
“黑夜只聽風聲,白日只見云朵
這里是幾乎沒有動物的‘死亡之國’
大雁不敢停留,小鳥不能掠過……”
誰敢來這樣的地方?唯有兵團人!
“不與民爭利、不與民爭水、不與民爭地”,兵團大部分團場恰恰就建在這樣的風頭水尾。
第三師的十幾個農牧團場,像星星一般散落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北邊緣。昔日的英爾曼,就位于第三師四十六團永興鎮(zhèn)。
如今,這里林木繁茂、芳草碧綠,胡楊林海與碧水藍天交相輝映。若郭小川看到今天的英爾曼,又會有怎樣的詩興呢?
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北邊緣的第二師,也曾處于同樣的生態(tài)困境,面臨被沙塵逐出家園的危險。
種樹,是與風沙抗爭的最好手段。
在這里種樹?哪有那么容易!蒸發(fā)量是降雨量的70倍。“每年,樹種下去,來年得死一大半……種活一棵樹比養(yǎng)活一個孩子還難吶!”三十一團護林員王先華百感交集。
苗木生長離不開水??缮衬锩銖娔苷业降乃?,都是低洼處的“咸湯湯”。為把小樹苗養(yǎng)活,王先華只能從遠處引來水:檢查管道、安裝滴灌帶噴頭……每天要在沙漠里走3萬多步,常常腿疼得睡不著覺。
再硬的骨頭也得啃!
一天、一月、一年……
一棵、一排、一片……
1萬畝、3萬畝、10萬畝……
帶著生機和希望的綠色,終于撲面而來:“你看那一個個沙包,上面都有一株株植物,它們的根能‘抓住’沙子?!笨粗矍暗牧謳?,第二師鐵門關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黨組書記、局長姚建忠語氣振奮。
“如果阻遏不了沙漠,還談什么建設團鎮(zhèn),屯墾戍邊?!”兵團林業(yè)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孫洪波說,“在兵團,植樹造林是雷打不動的,政委團長交班先交治好了多少荒原,接班先接還有多少荒原要種樹種草。”
的確,哪里有兵團人,哪里就有綠色!
經過幾十年的耕耘,兵團已經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建成了完整的防護林體系:農區(qū)外緣,沿著沙漠“鑲邊”造林;農區(qū)內部,則是條田林木成網、道路綠樹成蔭。
現在,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形成了一道寬100米到400米不等的防護林帶,兵團森林覆蓋率超過15%。
兵團還把生態(tài)保護與增收致富結合起來。
在第八師一三四團十一連,職工郭偉正在艾草地里干活。這塊艾草地別有特色:在戈壁荒灘上,一排排太陽能光伏板如藍色波浪綿延不斷。而在光伏板下,則是一行行齊腰深的艾草。
“光伏板+艾草,能固沙能賺錢?!惫夥寰拖褚幻婷妗胺郎扯芘啤?,擋住了風沙、遮住了烈日,讓植物有了生根發(fā)芽的條件……
郭偉是團場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光伏板下種了32畝艾草?!敖衲暌呀浭樟藘刹纾甑走€能收一茬!”他興奮地說。
不只是艾草,光伏板下,黃芩、紫花苜蓿連同沙漠里的“原住民”沙打旺、駱駝刺,都在鉚著勁兒往上“躥”,把流沙牢牢鎖住。截至2023年底,兵團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41.57%。
“我家的沙棘又豐收了,預計能產40多噸!”一大早,第九師一七〇團六連職工靳洪泉就載著家人來到地里采收。
沙棘樹刺多,靳洪泉小心翼翼地將結滿果實的樹枝剪下,輕輕放進大筐。
一七〇團地處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西北邊緣,幾十年前,除了零星生長的梭梭,戈壁灘上全是大片黑色礫石。
“沒想到這里適合種沙棘。一棵沙棘樹,能固定10平方米沙地呢!”靳洪泉說,這幾年,團里大面積推廣沙棘,種植20余個品種,面積超過6萬畝。
沙棘、紅棗、香梨、葡萄……現在,林果業(yè)成了兵團響當當的“綠色名片”。
三
第二師鐵門關市革命歷史紀念館,一張大幅黑白照片前,擠滿了駐足參觀的游客。
“這是1951年5月15日,十八團渠通水時的情景。你看,王震將軍挽起褲腿站在渠中,正激動地捧起渠水灑向空中。”鐵門關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副主任鄭琛賢介紹。
70多年來,十八團渠先后進行3次大規(guī)模改擴建,現已形成68.9公里長的主干渠,年引水量2.2億立方米。
“十八團渠不僅澆灌了第二師的耕地,也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眾多農戶的田地提供了穩(wěn)定水源。”鄭琛賢說。
第一師七團和阿克蘇市喀拉塔勒鎮(zhèn)瑪坦村位于南大渠的兩岸,隔渠相望。
幾年前,七團職工范德明承包了南大渠這邊的25畝果園;瑪坦村村民艾麥爾·阿木提的15畝果園就在渠的那一邊。
“范大哥的果樹總是比我種得好,果子收益比我高,這是為什么呢?”帶著疑問,艾麥爾·阿木提跨過南大渠,專程來請教。
“他把心得都傳給了我!”艾麥爾·阿木提家的香梨,畝產一下子翻了一倍多。
“南大渠那邊的連隊和瑪坦村是結對共建單位。農產品外銷、孩子上學……村里有困難,連里總會及時搭把手?!爆斕勾宕逦瘯敝魅瓮聽柡椤び裆秸f。
“咱們誰也離不開誰!連里小吳家胡蘿卜收不過來,你們不也是二話沒說就幫忙了嘛!”連隊黨支部書記張韶華笑著回應。
去核、夾心、烘烤、裝袋……在喀什地區(qū)巴楚縣疆玉果食品加工專業(yè)合作社生產車間里,伊斯馬依力·吾布力正忙著操作機器加工棗夾核桃。
伊斯馬依力·吾布力的家,在巴楚縣恰爾巴格鄉(xiāng)阿勒臺買里村,與第三師四十九團十八連相鄰。十八連盛產紅棗,阿勒臺買里村盛產核桃,長期以來,各賣各的。
“后來,連里有人提出,為什么不聯合起來,搞棗夾核桃呢?”這一設想,得到了阿勒臺買里村的積極響應,雙方一拍即合。
2023年7月,在四十九團的支持下,合作社的加工廠正式開工建設,十八連的3800多畝紅棗,和阿勒臺買里村的4500多畝核桃,一下子被盤活了!
目前,第三師圖木舒克市6個團場的連隊,已與喀什地區(qū)4縣市26個村結對共建,成立了10家連村共建合作社。
互幫互助,不但表現在發(fā)展經濟方面,生活的各個方面也無不如此。
“兵地醫(yī)保報銷已經互通了,拿著醫(yī)??ň湍苤苯咏Y算,再也不用來回跑了!”在伊寧市人民醫(yī)院,第四師可克達拉市退休職工李明剛辦完出院手續(xù),很是滿意。
“小時候,兵團常組織醫(yī)護人員到附近的農村送醫(yī)送藥。現在,除了‘送醫(yī)下鄉(xiāng)’,還有‘醫(yī)?;ネā??!崩蠲魈统鲠t(yī)??毤毥榻B道,“不光是住院,一般的門診看病、拿藥都能通用,連檢查結果也能互認。”
“穿衣吃飯、上學看病,兵團和地方親如一家?!毙陆S吾爾自治區(qū)黨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教師孟祥娟有感而發(fā),“攜起手來,日子越過越紅火!”
5月18日一早,塔城地區(qū)額敏縣上戶鎮(zhèn)人頭攢動。
這邊,臺上歌舞動人,臺下掌聲如潮;那廂,場內體育賽事如火如荼,場外熱心觀眾吶喊不斷……
來自第九師一六六、一六七、一六八團的職工,和當地各族群眾齊聚一堂。這一兵地聯誼活動,已舉辦了三十五屆。
活動最后,上戶鎮(zhèn)代表將承辦下一屆活動的流動紅旗交給一六八團代表,相約明年此日,再襄盛會……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屯墾戍邊史,就是各民族的團結史,就是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史,就是各民族并肩攜手建設邊疆、鞏固邊疆的見證史!”兵團黨委黨校(行政學院)常務副校(院)長劉景峰說。
四
9月27日,北京人民大會堂氣氛熱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這里舉行。
戴上“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勛章,第十師一八一團六連職工胡擁軍的淚水在眼眶里打轉。
“阿爸,您把馬鞭交給了我,我沒有辜負您和國家的期望!”當晚,胡擁軍與遠在新疆、年逾九旬的父親視頻時這樣說。
新疆解放之初,胡擁軍的父親胡達拜爾干為解放軍剿匪立下功勞。兵團成立后,胡達拜爾干被吸收進一八一團,成為兵團第一代護邊員,在中蒙邊境的別克多克牧場“三號溝”一帶放牧巡邊。
1988年,胡達拜爾干退休,16歲的胡擁軍接過了父親的馬鞭。
“戍邊,是兵團人的天職,很多家庭一守就是幾十年、幾代人。”兵團邊防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陶定成說。
中哈邊境的薩爾布拉克草原,天高地闊,渺無人煙。
“冬天全是冰雪,八九級風是家常便飯,方圓幾十里沒什么人,野獸倒是不少!”第九師一六一團文體廣電旅游和群團中心主任劉佳佳告訴記者,“可就是這么一片‘癩痢頭’,卻有一位老人堅守了60年吶!”
他就是“七一勛章”獲得者、第九師一六一團退休職工魏德友。
自1964年轉業(yè)來到兵團,魏德友沒有離開這里半步。
“辛苦是肯定的!這些年不是沒有調走的機會,可我都拒絕了?!闭f起戍邊,84歲的魏德友精氣神足足的。
巡邊總里程20多萬公里,勸返和制止臨界人員千余人次,堵截臨界牲畜萬余只,巡護區(qū)內沒有發(fā)生過一起涉外事件……這是魏德友和老伴兒幾十年堅守的結果。
“父母不愿意走,那我就回來!”魏萍是魏德友的二女兒,本來在山東有一份很不錯的工作,但在2017年,她在別人不理解的目光中回到薩爾布拉克,成為一名護邊員。
“7年下來,我深深體會到父母對邊境線那份獨有的情感,我會像父親一樣,把祖國的邊境守好,把戍邊的事業(yè)傳承下去!”眺望延伸的邊境線,魏萍眼里都是深情。
第十師一八五團職工馬軍武,也是“兵二代”。
1988年4月23日,我國西北邊境的界河——阿拉克別克河突發(fā)特大融雪性洪水。按照國際慣例,如果河流改道,我方領土可能被劃到鄰國。
“國土一寸不能丟!”時年19歲的馬軍武和全團戰(zhàn)士及周邊各族群眾一道,奮戰(zhàn)16個日夜,讓河水重回故道。
洪水退去,馬軍武卻沒有離開。
30多年過去了,身后的戈壁成了綠洲,民兵哨所從土坯房變成了磚房,戍邊人也從一個人增加到兩支小分隊……
踢正步、打軍體拳、背講解詞……巴爾魯克山深處,一群女民兵的颯爽英姿,透著凜凜豪氣。她們來自第九師一六一團六連“孫龍珍民兵班”,這個番號,已經傳承了20任。
“我們都是兵團三代,聽著孫龍珍烈士為國捐軀的故事長大,能在她生前所在的班服役,很驕傲!”“孫龍珍民兵班”現任班長溫童瑤說。
第三師葉城二牧場三連黨支部書記劉前東,追隨父輩的足跡扎根在昆侖山深處;“西部計劃”大學生志愿者張樂良,服務期結束,毅然選擇留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一代代兵團人,就像一株株胡楊,勁挺在2000多公里的邊境線上。
“駕駛雪地摩托車巡邏、操控無人機巡邊……戍邊方式在不斷變化,但不變的,是兵團人獻身邊防的愛國情懷?!碧斩ǔ扇缡钦f。
五
在兵團,很多團場都有一個“十三連”。
“以前,按照建制,每個團只有十二個連,為什么會有‘十三連’呢?”
第十師北屯市黨委書記、政委閆衛(wèi)華語氣凝重:“這是兵團將士完成使命,最后,埋忠骨的地方!”
在阿爾泰山南麓的第十師一八六團,這里的“十三連”墓碑都朝向邊境線,這是戰(zhàn)士們的遺愿:死后也要日日夜夜守衛(wèi)祖國。
而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第十四師四十七團,“十三連”被稱為“三八線”老兵紀念園。
當年抗美援朝戰(zhàn)爭爆發(fā)時,戰(zhàn)士們集體請戰(zhàn),但組織上決定,讓他們留下:“屯墾戍邊也是保家衛(wèi)國!”戰(zhàn)士們服從了命令,未能入朝作戰(zhàn),成為他們終生的遺憾。
為彌補他們的遺憾,團場專門開墾出一塊寬300米、長800米的墓地,命名為“三八線”。
…………
“來自五湖四海的軍墾人,抱著生是兵團人、死是兵團魂的信念,在西陲數千里邊防線上筑起了一道永不挪位的生命界碑?!遍Z衛(wèi)華說。
年近九旬的劉玲玲出了趟遠門。她要去看一個展覽。
在第十二師二二一團,“天山芙蓉·八千湘女上天山”歷史陳列展正在進行。
“看,這是我!”照片里,年輕的“棉花姑娘”笑靨燦爛。
70多年前,《新湖南報》發(fā)布消息,新疆軍區(qū)征召女兵。到新疆去,一時成了湖南女孩最向往的事。人人都想選上,大家“各顯神通”:為增高,有的穿上厚底膠鞋;為增重,有的在口袋里裝上石頭、秤砣;為年齡夠線,有的帶上姐姐的畢業(yè)證……
跟隨“八千湘女”的腳步,河南、江蘇、湖北、安徽、北京、天津、浙江、上海等地數十萬青年,奔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天剛麻麻亮,第九師一七〇團廟爾溝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醫(yī)生李琳背上藥箱,跨上馬背,又一次踏上了山路。
這樣的場景,已持續(xù)了34年。
李琳是個“兵二代”,1988年退伍后轉業(yè)到一七〇團醫(yī)院,1990年來到團場三連。三連和周圍的11個地方鄉(xiāng)鎮(zhèn)地處偏僻山區(qū),方圓幾十公里范圍內,分散住著2萬多人,卻只有李琳一個醫(yī)生。
“如果大家都怕苦,誰來給這里的職工群眾看病呢?”李琳迎難而上。
打針、開藥、接生……他迅速成長為一名全科大夫。幾十年來,李琳始終不曾離開條件艱苦的牧區(qū),始終奔波在救死扶傷的道路上。
“我不僅是醫(yī)生,更是黨員,守護牧民健康是我的責任。只要群眾需要,我愿意在這里待一輩子!”兩鬢斑白的李琳堅定地說。
從“哈密瓜之母”吳明珠,到“中國軍墾細毛羊之父”劉守仁;從“軍隊的女兒”王孟筠,到“哈薩克族人民的好兒子”李夢桃……一代代兵團人用熱血和生命鑄就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
“用好兵團精神寶貴財富,忠實履行新時代職責使命,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兵團篇章?!毙陆a建設兵團成立70周年之際,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殷殷囑托。
10月7日,旭日方升,馬軍武和哨所的戰(zhàn)友,挺立在阿拉克別克河畔,凝視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一天的巡邊又開始了,大家唱起兵團人耳熟能詳的《軍墾戰(zhàn)士的心愿》——
我們種地就是站崗,
我們放牧就是巡邏。
……
要知軍墾戰(zhàn)士想著什么?
祖國富強就是我們的歡樂。
?。ㄗ髡撸罕鴪F日報、光明日報聯合調研組調研組成員:兵團日報記者馮駿、馬軍權、姜蒙、馬雪嬌,本報記者趙明昊、靳昊、孫金行、賈月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