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時評丨在這里看見大寫的“人民至上”
2025-01-22 23:32:49 來源: 天山網-新疆日報原創(chuàng)
張蓓
隨著春節(jié)臨近,在烏什縣人頭攢動的巴扎上、災后重建的安置房里,甚至偏遠“冬窩子”的彩鋼房里,處處都洋溢著熱熱乎乎的“煙火氣”。映著冬日暖陽,一張張安寧溫馨的笑臉,讓“幸福”一詞在此刻具體起來。
一年前的寒夜里,突如其來的7.1級地震打破了烏什縣鄉(xiāng)的寧靜,霎時間地動山搖、家園受損。一年后,當目光再次投向這片恢復重建的土地,各族群眾居者有其所、勤者有其業(yè)的情景令人感慨。我們在何以“震級大傷亡小”的啟示里、在當地各族干部群眾重建家園的勇氣和毅力中,深刻理解了“新疆速度”意味著怎樣的無畏和拼搏,更深刻理解了大寫的“人民至上”有著怎樣沉甸甸的分量。
一年來,面對災難,爭分奪秒、號令如山,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顯著優(yōu)勢。地震發(fā)生后,國家相關部委鼎力支持,新疆各方力量火速集結,有力有序的抗災救援,為保障各族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筑牢防線;災后重建時,群眾需求深度結合起來、扶助政策迅速落實下去,為各族群眾兜牢民生底線。救災重建,考驗著方方面面的動員執(zhí)行能力,而我們在烏什各族群眾的幸福笑顏中得到了答案。
一年來,面對災難,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書寫著最動人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團結故事。還記得,在烏什地震發(fā)生后的半天時間里,阿圖什市、喀什市等地群眾紛紛響應號召,為救治受災群眾獻血,采血量達到了40000多毫升,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血脈相連”;同樣,今年1月西藏定日縣發(fā)生地震后,新疆小伙子用質樸的馕和熱氣騰騰的抓飯,撫慰著手足同胞的心靈。在一次次共擔風雨、共建家園的過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牢牢扎根在每個人心中,凝聚起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不屈不撓的精神偉力。
一年來,面對災難,勇當先鋒、勇?lián)厝危∽C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立場和情懷。在烏什縣亞曼蘇柯爾克孜族鄉(xiāng)博孜村,遷入41戶地震受災群眾的安置房被命名為“幸福新區(qū)”。以“幸?!睘槊?,是對當地群眾災后重拾信心、展開新生活的真誠祝愿,也亮出了新疆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奮斗目標。回顧烏什地震,從事前主動靠前防震減災、到事發(fā)時迅速出動緊急救援,再到災后體察群眾需求恢復重建,在與群眾幸福生活息息相關的每一環(huán)節(jié)上,無不閃耀著赤忱的為民初心。
幸是家國之幸,福是百姓之福。災后重建的烏什,猶如一滴水,折射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偉力之光。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戰(zhàn)勝了無數困難和風險,也必將不懼風險和挑戰(zhàn),在新征程上勇毅前行。